js333线路检测中心(中国)-搜狗百科

市政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

 

 

 一、市场需求背景:


中国属于缺水的国家,通过建设高品质再生水厂,将市政污水从环保达标(一级AB)基础上深度处理至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》(GB3838-2002)准Ⅲ类水质的生态水体,可直接供应给工业园区、城市特种用水、消防、商业娱乐用水、生态补水等领域,可很大程度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江河湖库污染的社会矛盾。202114日,国务院批准,国家发改委、科技部、工信部等十部门共同印发《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》,推动了污水资源化的快速发展。


1、再生水厂成为城市第二供水厂,解决了水资源匮乏地区缺水问题;


2、再生水削减COD等污染物总量,增加城市工业发展环境容量,带来直接及间接的经济效益;


3、减少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入河道水体总量,河道恢复地表Ⅲ类水,解决河道污染问题。


二、市政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比较:

 

   (市政污水一级A(或一级B)排放标准提标至地表准Ⅲ类水质标准)

 

 


注:1、项目水体不一样,数据会调整;


2、同类技术不同厂家的技术参数和性能不一样,上述仅为参考。

 

三、市政污水再生ACCA活性焦吸附工艺:

 

 

 

 


ACCA活性焦吸附技术:利用浓度梯级吸附曲线原理,吸附达到最大限度利用率。


1、提高活性焦饱和率,提高实际吸咐容量,延长再生周期,降低运行费用。


2、利用浓度吸附梯级曲线,提高出水水质,做到超低COD出水。


3ACCA系统含流动床活性焦吸附塔/池、加焦子系统、排焦子系统、在线自动反清洗。


4、活性焦吸咐塔并联过滤吸附,增加处理水量。


四、活性焦吸附原理:


 1、为什么叫活性焦?


活性焦是一种中孔比较发达的煤质活性炭,它利用褐煤制成兰炭,兰炭经过高温水蒸汽活化制成,兰炭又名半焦,活化产物为活性焦,它与脱硫脱硝用的活性焦是二种不同产品,污水用活性焦原料来源、生产工艺、和产品特点都有别与传统活性炭,平均中孔率>40%,做为单独一类产品,非常适合污水处理用。


2、活性焦吸附原理?


活性焦吸附主要作用是范德华力为主的物理吸附,同时本身有大量的功能基团包括羟基、酚羟基、碱性含氧功能基团,依靠化学键的作用使吸附质与吸附材料发生化学反应,从而去除污染物,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共同构成了活性焦优异的吸附性能。通常吸附工艺的最佳吸附通道是污染物直径的3倍左右,根据生化残余有机物的粒径分析,结合理论计算水处理应用中0.5nm-10nm是最佳吸附区间,以新疆优质兰炭生产的中孔发达活性焦,0.5nm-20nm中孔比例>40%,每吨活性焦可以吸附200公斤以上COD。吸附后的活性焦经过高温再生重新利用,不产生二次污染,有机物经过高温裂解,气体经处理超低排放。


3、活性焦作用?


利用活性焦材料物理吸附及过滤功能,可同步吸附污水中的CODcrBOD5LAS、石油类、余氯、臭味、色度、有毒性物质,以及少量的有机磷和有机氮;借助流动床的深床滤层可截留SS、胶体物及少量磷酸盐絮体。适合做为市政污水、工业污水深度处理。活性焦技术工艺用于深度处理出水主要指标可达到地表水准Ⅲ类水质,且水质感观清澈透亮,可做为再生水资源循环利用,缓解许多缺水城市的用水问题。

 

五、活性焦技术优点:

 

 


六、应用案例:

 

    活性焦在市政污水吸附深度处理,回水科技已建成加在建项目日处理水量超过200万吨/天,带来非常好的环境社会效益和广义经济效益。在长江中上游流域城市及环境敏感区域、缺水区域有广泛应用前景。进出水水质指标:

 

 

 


思考:


国家层面推进污水资源化,如果要成为一个政府引导的市场行业,分析它供求关系。


从需求端分析:这里的需求主要是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矛盾的需求。


1、获得可用水资源;


2、需要环境容量,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,许多城市都缺少环境容量;


3、实现可游泳的河,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,也是将来的标配。


供给侧分析及改革:分析针对社会矛盾和需求,努力制造出高科技高质量高标准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,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。


1、产高品质回用水:供高品质回用水提高较多环境容量(如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水)会有较大商品化供需市场;


2、取市政污水达标排放水:


市政污水深度处理提高水质技术相对成熟;


市政污水深度处理成本较低,分布广易取得,管网投资相对少;


水量大,高标准回用后可为地方提供更多的环境容量;


盐份少,回用地方多,可代替市政自来水。


观点:


1、从供需角度来看,主购买方是政府,政府采购技术或购买服务,得到新增水资源和环境容量,用于经济发展和江河湖库生态建设,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和谐发展。

2、供高品质回用水(如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水)提高较多环境容量,有较大需求市场。


BACK